跟随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的志愿者三山岛寻访萤火虫
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都知道,萤火虫曾经在苏州的乡间随处可见,在萤光的环绕中纳凉聊天,是许多人心底最美好的仲夏夜记忆。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见惯了高楼大厦,这隐藏在深山绿树间微弱的亮光,却逐渐淡出视野。但有些人,为了心中的那团忽明忽暗的记忆,即使跋山涉水,也要去苦苦找寻。
昨日,记者跟随苏州湿地自然学校的志愿者们来到三山岛,在夜晚寻找萤火虫栖息的“桃花源”,感受一场寻萤之旅。
夏夜清风徐来,完全没了白天的闷热暑气。“今晚能不能见到萤火虫只能凭运气了。”苏州湿地自然学校志愿者陈湖晖对随行的学生说,最近下了几场雨,夜晚山间气温更低了,今晚真不一定能见到穿梭的“小精灵”。“回想起上一次看见萤火虫的时候,好像还是童年坐在天井里吃瓜的时候。”一位学生边找边感叹道。
山间的蝉鸣声一路上接踵而至,我们伴随着空灵的露水滴答声一路往上走,凑巧在湿答答的路边发现了蜗牛、多毛环肋螺等生物,这让我们有了见到萤火虫的希望,因为这些都是萤火虫的食物。
为了让我们此次夜赏的影响程度减到最小,我们将事先准备的红色玻璃纸蒙在手电筒上。陈湖晖向学生们解释道,城里的车灯、路灯、家庭灯光等人工光源泛滥,会打乱雄性萤火虫靠尾部闪光赢得雌性配偶的交配习性,之所以使用红色玻璃纸盖住手电筒灯头,是因为萤火虫对红色的敏感度是最低的。
夜晚九点半,山间一片漆黑,抬头只看得见隐隐树枝遮挡下的多云天空。说着说着,陈湖晖让咱们把手电筒关掉,顺着他指的方向观察。记者沿着一片灌木中向树林深处望去,顿时有十几个亮点在我的视线里游走移动,心中一喜,那便是多年不见的萤火虫了。它们有的静止在树叶上,有的从草丛中飞起来,是忽明忽暗的一点点的白光,好似天上的繁星,一个个在那里移动……夜色中,看不清它的躯体,但能看到眼前时而圆弧、时而飞跃的亮线,一闪一闪,断断续续,把夜色装扮成满世界的光斑,似梦而非梦。
树林里萤光在飞舞,周围除了蛙虫的鸣叫,还能听见小昆虫扇动翅膀的声音,满满都是夏天的味道,如此美景无法用设备记录,难以用语言描述,只有静下心来用心感受这份自然的馈赠。
其实,随着近几十年来环境的变化,萤火虫的生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数量也不断下降。萤火虫怕光照、怕田间农药、怕噪音污染、怕水资源遭到破坏……这也是为什么现今很少有地方能观赏到萤火虫的缘故。
萤火虫少了,想寻找它的市民就得往乡间跑。比如这次夜赏,从苏州市区出发,至少要一个多小时路程才能到达东山长圻码头,再赶着轮渡的班次,才能到达三山岛。但这些市民、爱好者仍然愿意大老远从市区赶来赏萤。
问及原因,小李给了记者一个答案。“小的时候在乡下有萤火虫有蜻蜓,河里有龙虾有小鱼,树上有知了,一个暑假尽是玩这些。”小李的感慨,说出了许多人追逐萤火虫的原因。人们看的不仅是萤火虫,更是对美好自然的一种怀念和向往。
记者夜间在三山岛山间徒步,向太湖边望去,远处村庄灯光星星点点,低头看脚下,一片漆黑。陈湖晖说,正是岛上光污染少、水质清洁、植被茂盛的环境才能有成规模的萤火虫族群。而且,萤火虫是环境指标物种,对自己生存的环境要求近乎苛刻。一直以来,岛上全面禁车,非常适合动植物安静栖息,成为了众多小动物的生存乐土。
在我们身边,萤火虫的身影真有这么难觅吗?其实在记者在园区、吴中区、高新区一些城市中心的区域,在一些尚未开工或因为某些原因停止建设的荒地中,发现了萤火虫的踪迹。很难想象,我们费劲心力去深山寻找的“精灵”,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记者从苏州湿地自然学校了解到,这些荒地中,草木繁盛,潮湿温暖,这是萤火虫需要的生存条件。尤其是这些临时废弃的荒地中,没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一旦停止,就会迅速衍生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土。
“为了寻找儿时的乡情野趣,人们不惜成本跋山涉水远离城市,但其实,那些儿时的‘老朋友’们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如不想让它们永远消失,就应当关注湿地的命运。”作为一名热衷于湿地保护的志愿者,陈湖晖走遍了许多苏州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平衡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诉求越发强烈,与自然和谐共存,已经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愿望。因此,如果我们真的喜爱萤火虫,那么最需要做的就是要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让萤火虫有可能重新在身边安家落户,而不是靠从外地引进来“展览”。
TAG:
苏州三山岛,
三山岛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