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岛的文化底蕴
三山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现己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工具文物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工具文物来看,应该说,三山岛所代表的太湖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也是诞生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
至少在几万年前,这里就已是林木葱笼,物种众多,资源丰富的宝地。从出土的大量的“虎”、“大熊猫”、“黑熊”、“鹿”、“最后鬣狗”等几十种动物的骨骼化石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加工的痕迹;而从“最后鬣狗”在我国境内一万年前己灭绝,而骨骼形成化石,最少也需一万年左右的时间来看,我们的先人就凭藉着大自然的这份恩赐,二万多年以前就在这里生活、繁衍和发展了。
从现存的墓志铭、史藉、碑刻等记载来看,三山岛有外来移民应从“季子让国”之时的季子始,这也在苏州建城(公元前514年)之前,完全可以这样说:“先有三山岛,后有姑苏城”。正是这外来文化和太湖文化的第一次结合,使三山岛的人文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而岛上“吴”姓的来历,据说为来太湖治水患的大禹所赐。随着北宋诗人秦观(秦少游)后裔迁入三山岛,又一次带入了清新的文化氛围,使岛的人文环境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现存的宗教文化遗物:晋代的铁佛首像,唐代的透雕青石香炉座、宋代的弥勒佛、元代的石敢当及明、清二代的石雕、石碑、石牌、石础等遗物的精美程度和巨大形制来看,当年寺庙确具有相当规模。仅凭史料所载,在这仅仅1.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就星罗棋布有18座寺庙,其密度在国内罕见,更何况其中有二座寺庙(中峰寺、三峰寺)均有着1000多间的建筑规模。在一个四面环湖的小岛上,僧侣人口数倍于村民,这是相当反常的。可见史书赞其为“水上佛国”、“蓬莱”、“小蓬莱”确实不假,如无赫赫声望及鼎盛的香火和众多的信徒,这些寺庙一年也支撑不了,然而实际上却偏偏存在了一千余年。
岛上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使植于明、清两代的几百株马眼枣得以保存,至今仍然果实累累;几十幢明、清两朝的古代民居得以保护(仅以清俭堂为例,其规模在整个东山地区仅次于雕花大楼,而后者是民国时的建筑);岛上居民多长寿,九十多岁尚能生活自理;而散落在全岛各处的十几口古井,无声的述说唐、宋、元、明、清的故事。
岛上风景秀丽,早在唐、宋时就闻名于世,史书多有记载。由板壁峰、叠石、风抱亭、人山桥结合一望无垠的太湖…组成了一幅清峻的山水画幅;而嬉戏于水间的十二生肖石、牛背石、水葬台……结合桥头至小姑的平原农田,组成了一片岛内田园风光,而更多的民间故事和优美传说又为这各个景点装扮了神秘的面纱,令人流连忘返。
TAG:
三山岛,
三山岛文化,
三山岛文化底蕴